2024年镁期货上市培育及市场研讨会在山西运城成功举办,会上府谷县镁工业协会会长陈根永详细阐述了府谷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机遇。府谷镁产业历经二十余载,已成为全世界知名的工业名片,占据全球领头羊。其独特的能源禀赋、循环产业模式及产业集群优势,为府谷镁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产业体系不合理、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标准体系不完善及绿色发展待提升等问题仍需关注。面对国家政策利好、下游应用领域拓展等机遇,府谷镁产业应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人才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以推动镁基新材料应用的广泛拓展,确保镁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和供应基地,经过二十多年耕耘,府谷县的镁产业确立了其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被誉为中国镁谷,世界镁都。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与安全、环保、节能等政策的持续收紧叠加,镁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一关键时期,面对挑战与创新转型的双重任务,为了深入探索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现对府谷镁产业发展现状及机遇进行浅析,请各位指正。
自2002年首家镁厂成立,府谷县的镁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转变,逐渐发展成为县域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并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领先地位,享有国际盛誉。
首先,府谷镁产业被誉为‘全球知名的工业名片’。经过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该产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显著的产业聚集效应以及镁冶炼过程中对半焦(兰炭)尾气的高效综合利用等优势,成功构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府谷镁循环产业模式。府谷镁这一名称,作为地域标识,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注册为工业品商标,并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工业名片。2022年,府谷镁产业正式被陕西省政府确立为府谷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其次,府谷县素有“全球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和供应基地”之美誉。据中国镁协数据,2023年全球原镁产能163万吨,中国原镁产能136万吨,其中府谷34户镁企业产能67.8万吨,占比全球41.6%、全国49.85%。预计十五·五期间府谷县域镁产能将达100万吨/年;自2012年以来,府谷县域原镁产量连续十二年位居全国区域产量之首,产量占全国50%、全球40%以上;2023年全球原镁产量为100万吨,中国贡献82.24万吨,占全球82.24%。其中,府谷县域产量就占全国51.48%。截至2024年10月,我国镁产量78.26万吨,其中府谷县域产量44.01万吨,占比56.23%,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球最大镁产业集群的地位。府谷镁企业单厂产能大都在2万吨以上,单厂平均规模可占到全球约2%的份额,仅县域西部5个乡镇100公里范围内就集聚了全球近一半的产量,完全可以满足当前国内外镁行业的供应需求。在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中,府谷镁产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被誉为“世界镁业在中国,中国镁业看府谷”。
第三,府谷镁产业是“全球镁供应链稳定的定盘星”。“府谷镁”闻名于世,其产品远销至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确立了其作为丝绸之路金属镁生产供应中心的地位。然而,在2021年9月下旬,能耗双控政策实施后,府谷镁行业减产限产,引发全球镁市场剧烈震荡,价格混乱,国际镁供应紧张局势加剧。全球产业总工会等欧洲行业组织发表声明指出:自2021年9月起,中国镁供应的中断或大幅减少,已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国际供应危机,并呼吁欧盟委员会“立即与中国合作伙伴采取紧急行动,以缓解短期的严重短缺问题,并减轻对欧洲工业长期供应的影响”。可见“全球最具影响力镁产业集群”在府谷实至名归。可以肯定的是,府谷镁产业为国家战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独特的竞争优势难以被替代,成为保障国家战略新材料安全的“关键支柱”。它对国家新材料产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也对全球镁供应链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府谷镁产业是县域经济社会稳定的关键支柱。二十余年深耕,该产业已成为连接原煤上游,与能化、载能下游的主导产业,维系着县域工业体系稳定运行。它与半焦(兰炭)、煤制油、发电、铁合金、活性炭等产业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共生共荣的产业链,产业间关联紧密、覆盖广泛、影响深远。金属镁产业作为府谷县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从业人数近10万,不仅在民营经济、民生保障、金融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凭借其循环产业优势和成本洼地优势,已成为县域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增长引擎’。
首先,回顾金属镁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产业转移路径:从东北到湖南,再到河南、山西和宁夏,最终定位于陕西府谷,这些地区均以煤炭资源丰富著称。府谷之所以能够成为镁产业的集聚地,并保持20多年的优势地位,未被其他地区所取代,关键在于其得天独厚的能源禀赋。首先,得益于神府煤田侏罗纪煤的丰富储量,这种煤不仅焦油含量高,而且在干馏过程中能副产大量半焦煤气。府谷县煤炭探明储量高达230亿吨,半焦(兰炭)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每年能副产约70多亿立方米的半焦煤气,为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燃料支撑。其次,神府煤田侏罗纪煤以其低硫、低磷和低灰,以及中高发热量的特性,被誉为优质化工原料煤。只要神府煤田的资源持续存在,府谷镁冶炼与半焦耦合后形成的资源综合利用型循环产业模式就不会变,府谷镁产业的核心优势便持续存在,这也是其他产煤地区难以复制府谷金属镁产业的关键所在。
府谷镁企业自2002年起,便围绕金属镁这一核心产业,依托半焦(兰炭)产业的基础优势,创造性地回收并利用了半焦(兰炭)生产过程中副产的尾气,成功地将半焦尾气与镁产业耦合,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镁循环产业链。这一镁链主导的循环产业,既实现了上下游互补,又彰显了资源节约、节能环保及综合利用的优势,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丰收。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市场检验,府谷镁循环产业模式证明了其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并显示出极强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和稳定性。与传统的燃煤镁冶炼热还原法相比,府谷模式每生产一吨金属镁可节约标煤4.82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6.7%。这一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归功于行业不断推进的技术创新。自2012年府谷地区独创的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荣获国际镁协环保责任奖以来,中国镁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成就显著。国际镁协环保责任奖的获得标志着国际镁行业对府谷镁冶炼模式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认可,并且中国企业在该奖项上持续展现其环保责任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印证了国际镁行业对府谷镁行业开创的资源综合利用型镁冶炼循环产业模式的高度赞誉。
府谷镁产业有着无可比拟的产业集群优势。府谷县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和供应基地,也是全球原镁生产的主要聚集区。府谷县镁企业密布,特别是在县域西部五个乡镇,已形成覆盖百公里的镁产业集群。该集群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尚未有其他地区能如此集中地发展镁产业。府谷县作为全球最大的金属镁产地,其镁产量连续12年全球第一,产品出口至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凭借县域地理邻近优势,府谷企业之间可携手合作或结成联盟,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共同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与风险。
首先,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府谷的镁产业过于侧重于原镁的冶炼,而镁合金材料的生产能力及其产品附加值均有待提高。尽管市场对镁合金、挤压材等高附加值产品需求强烈,但府谷这些产品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效应尚未显现。然而,府谷县作为全球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基地,拥有“中国镁谷、世界镁都”的美誉,其金属镁产量和消费量均居全球前列。随着镁合金在汽车、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5G技术推广的背景下,根据市场分析报告,镁合金的需求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
其次,科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稍显薄弱。受限于地理位置,府谷企业在吸引高端人才时面临诸多挑战,本地的人才培养体系亦有待加强,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企业技术积累的进度,使得企业缺乏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充足的人才资源。
第三,镁行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尽管全球镁产业在我国高度集中,并且发展前景被看好,但目前仍属于100万吨级的小金属产业,与有色金属行业的铝和铜相比,镁产业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亟须完善。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就难以形成行业统一的大市场格局,进而迟滞镁基材料应用的广泛拓展。由于标准的缺失,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界限模糊、方向不明确的问题。
第四,在绿色发展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镁渣的综合利用为例,镁冶炼过程中,依据料镁比5.8至6.5的估算,每生产一吨粗镁,将伴随产生约4.8至5.5吨的镁渣。基于府谷县每年超过50万吨的镁产量,预计年产生的镁渣量将达到240万至270万吨。全国镁产量近100万吨/年,相应每年产生的镁渣量为480万至550万吨。目前,镁企业主要采用填埋和堆积的方式处理镁渣,只有少量镁渣被用作水泥掺合料和建筑材料。尽管镁渣水泥添加、制备钙镁硅复合肥、固化剂、混凝土膨胀剂等工艺已获得市场的认可,但要达到工信部《镁行业规范条件》规定的70%的综合利用目标,任务依然艰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到2025年,镁冶炼行业需显著提升镁渣的综合利用水平,特别是镁还原渣的综合利用率应不低于70%,以减少废渣排放。因此,行业需在镁渣处理和综合利用方面有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目前镁冶炼行业镁渣综合利用率整体上只有约30%,远低于目标要求,这不仅制约了企业实现《规范条件》的达标,也增加了环保压力。当前,探索如填沟造地等大规模镁渣利用途径,并融合其他镁渣综合利用技术,以全面推广镁渣利用,是破解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关键举措。随着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安全、环保、节能及智能化”等相关政策,原材料工业面临高能耗工艺与紧缩政策的尖锐矛盾,企业亟须升级,镁冶炼烟气脱硝、余热回收、智能化改造等技术设施需持续优化,镁渣处理和碳排放问题亦需逐步攻克与完善。
首先,得益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推出的多项利好政策,镁合金产业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镁,作为最轻的金属材料之一,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高度重视。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镁合金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还推动了产业链的完善与协同,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和《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年版)》、《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本)》等为镁合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积极倡导陕西镁产业,力求塑造出竞争力卓越且美誉度广泛的区域品牌。《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2023年本)》为使用低阶煤高温热解工艺的镁冶炼配气装置开启了政策绿灯。团体标准《镁冶炼配套制气装置第1部分:半焦炉》规范了镁冶炼配套制气装置半焦炉的分类、技术要求、工艺原理、安全和环保,为镁产业循环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镁合金产业的市场空间巨大。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轻量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激发,镁合金在汽车轻量化、建筑模板、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和镁电池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势头正在持续扩大,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进步,为镁合金下游市场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降耗已成为大势所趋,材料轻量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而使用镁制品减重效果尤为显著。新能源汽车由于续航问题对轻量化的需求更为迫切,有望带动镁需求的爆发性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中国正计划大力推广镁合金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以实现汽车轻量化和提高能效。具体目标为:2020年,单车用镁量达到15kg;到2025年提升至25kg;预计到2030年进一步增加至45kg,这一目标与全球趋势相一致。
1、府谷镁产业需合理平衡原镁与镁合金材料的生产比例。应鼓励企业以原镁产品为基础,向镁合金熔铸领域拓展,增加镁合金(包括镁合金锭、板、棒、丝、带等)原材料的生产,以提升整体镁产业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2、依托府谷丰富的原镁产量和显著的规模效应,应着力培育本地企业,促使其生产高质量的镁合金原材料,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为汽车零部件、3C配件、海绵钛还原等用镁产业在府谷的落户提供便利,促进镁的下游深加工产品的发展。
3、应积极推动府谷镁企业拓展市场,鼓励其与下游合金生产商及零部件加工商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合资建厂或提供各类镁合金坯料(如镁合金锭、板、棒、丝、带等),实现原镁生产和镁合金加工产业的相互依托,实现合作共赢,扩大镁的应用范围。
1、鉴于府谷地理位置的局限性,高端人才引进存在困难。通过与国内专业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高级专家团队进行定向指导和专业培训,为镁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适应镁产业发展需求的本地专业人才,特别是中层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
3、府谷镁企业技术积累较慢。需聘请知名学者和专业研究机构,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1、依托中国镁协的行业领导力,联合镁行业上下游生产与加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以及专业科研机构,统一认识、汇聚力量,为行业制定规范、确立原则、明确发展方向,抑制不正当竞争,维护行业秩序。
2、各镁材料主要生产地的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镁产业的发展,保障镁产业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
企业应主动融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格局,确保市场供应的稳定性,避免恶性竞争,推动镁基新材料应用的广泛拓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